辞职,打开橱子整理时,竟自己吓了一大跳,“怎么有这么多的衣服?” 去商场买了好几个大纸箱竟还是装不下。 打电话问女儿怎么办,回答说“不穿的扔掉。” 扔掉? “扔掉!” 我摸摸这件,看看那件,有的买来根本就没穿过,有的很久没穿了,在穿的也都很新…… 大概知道我又舍不得了,电话里又传来女儿的声音“既是不穿就扔了,要穿再买吧。” 扔掉衣服,对今天的人来说真的是很轻松的事,衣服就仅仅是衣服,扔掉就扔掉,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衣服却是一个人成长和经历的见证。 扔掉衣服,仿佛扔掉的是人生的记忆。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家里穷得叮当响。听堂姐她们说,我出生的时候,正是正月天寒地冻的日子,母亲一件衣服都没有准备,是她们可怜我才拿了一件大人的衣服把我裹起来的。 我两三岁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件卫生衣,一直穿到我六七岁时才算比较合身,那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件衣服。 ![]() 后来我有了毛衣,但那毛衣是母亲把自己穿的毛衣拆了后给我织的。到小学时我有了棉衣,但那棉衣也是母亲用自己的棉衣改成的。我一直很感激母亲给我人生的第一件卫生衣,第一件毛衣,和第一件棉衣,虽然是母亲穿过的衣服改成的,但却是那时那地我的同龄人中所没有的,是我一直的温暖和骄傲。 后来,家里多了两个弟弟,生活越是捉襟见肘,我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上山砍竹子卖,每次砍十斤左右,每天二十多斤,每百斤一元多钱。我砍了一个冬天的竹子,卖了五六元钱,买了五六尺纱卡基布,第一次穿上了自己亲手赚来的钱做的第一套衣服。 ![]() 那时,我国还处于生产力和生产条件滞后的阶段,各种物资都凭票供应。买布要布票,布票按人头定量配给,一个人定额供应的布票做了外衣没有内衣,做了上衣没有下衣。因为要布票,既是有钱也扯不上布,所以八九岁的时候,我穿过很多不要布票的“平阳布”。 平阳布是浙江平阳那一带的手工织布,穿在身上是舒适暖和,但那是旧棉纱织的,不耐穿,特别是穿在好动的小孩子身上,加上衣服四季都在身上穿,一套衣服没穿多久就坏了。那时走到街上随处可见穿着补丁衣服的人,如果谁穿的衣服上没有补丁,就像现在的潮男潮女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一样,显得与众不同。 我十二三岁去亲戚家做客时,还是穿着我母亲的裤子去的,裤头是两根带子结起来的。母亲一直叮嘱我,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在被子底下脱裤子,不然被人看见就难为情的。其实男女的裤子毕竟是有区别的,再怎么遮掩,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的,只不过那是一个时代的贫穷,谁也不会取笑谁的。那个时候,家长教育我们的是勤俭节约,老师给我们灌输的思想也是勤俭节约,许多人家里的衣服是父母穿了孩子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接着穿,一直到穿不了为止。 七三年,我读初中了,身上也只有一条用白布染成的蓝色裤子,一条裤子穿六天,周六下午回来赶紧洗了,有太阳就晒太阳,没有太阳就用大火笼烤干赶着周一穿到学校去。记得读到初二的时候,我有了一件黄色的灯芯绒上衣,是我做裁缝的小奶奶学着用拉链的,我穿到学校去,大家都觉得那是很漂亮的样式。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觉得我的家庭肯定不是农村的,否则是穿不上这么好看的衣服的。到了高中,我有了一件棉布的白色秋裤,他们更觉得我的家庭背景很好,其实那时我家里是很穷的,只不过母亲总是尽量让我穿得好点,不让我在别人面前太过寒酸。 七六年,我高中毕业了,正逢部队征兵,于是我进了部队,穿上了军装,实现了小时候看到的:年轻人戴上军帽,穿上军装,腰扎皮带,足蹬解放鞋,浑身散发着“革命”气质,代表着当时服装美的时尚。那个时代拥有一套军装是无数年轻人的理想,我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实现了我的穿衣理想。 等我八零年底从部队退伍时,祖国长久封闭的大门已徐徐开启,祖国大地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外面世界的精彩顿时让人眼花缭乱。许多人已经认识到: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服装的花色、款式也开始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变化时尚的复苏,真正反映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大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对习惯了粗布粗衣的黑、蓝、灰的国人来说,那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了更多的光彩。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确良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的台湾布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穿衣问题,它们代表了那一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追求,体现了那一时期的风尚,更是成为那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 九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谈美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不断地追求仪表的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衣着,就像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的皮质服装,皮夹克成了冬天最好的保暖御寒的衣服。记得当时我的工资才三百多元,我却花了六百多元钱买了一件褐色皮夹克。皮夹克耐穿、耐磨,不要清洗,一年上一次油就好了,后来虽然没有再穿,却也舍不得扔,毕竟它和我们一起了那么多年,生也生出感情来了。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服饰也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 二零零六年,我在温州旅游时,一位交往多年的温州朋友极力劝我买牛仔裤,我却觉得牛仔裤过于前卫,也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只适合年轻人,想不到温州朋友说,他家老爸七十多了都还穿牛仔裤,于是我尝试着买了第一条牛仔裤,待穿起来才觉得舒适、简洁、休闲。想不到这么一穿竟然穿了十来年,现在数一数有十多条牛仔裤。我知道,牛仔裤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是在服装主流舞台上站立最久的一种款式,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面对忙忙碌碌的工作,渴望回归自然,借此简单轻松一下,摆脱穿着的拘谨与束缚,解放压抑的情绪。 有人调侃,现在的人怎么越老越赶时髦了,是的,人们年纪大了反而越是花里胡哨的,越是老年人越是有一种要弥补回原来缺衣少穿的遗憾。 前年六十岁生日时,儿子送给我买了一条一千多的呢子上衣,我在心疼银子的时候,却也觉得物有所值。这些年,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标志,服装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服装来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品味。 现在,当我每每审视那些流逝的岁月,就会发现衣着上每一种款式的变化都留下了时代的年轮。“服装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在人们身上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它以实物载体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步伐。 穿着是一种外表,服装是一种记忆,一部写在每个不同时期人们身上真实而富有说服力的时代年轮,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回顾自己六十年来,从没衣服穿,到有衣服穿,到穿各种各样的衣服,再到今天穿也穿不完的衣服,我深刻体会到了,服装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智慧的体现,透过衣着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一个和谐、文明与发展的中国。 第二天,恰好在单位附近的小区看到有衣服鞋帽的捐赠箱,这下好了,它们不是以被抛弃而结束,而是给有需要的人,有个更有用的归宿。于是,重新打开已经整理好的纸箱,把它们折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进了捐赠箱,让我的衣服继续我的记忆,让需要的人一起分享我的故事,共同感悟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