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本地聚焦 >  
本地聚焦
田园逐梦 沃野生金——屏南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侧记
2019-06-14 09:52:40  来源:  责任编辑:  


今日屏南消息(王志凌 叶陈芬 甘叶斌)半圳村的茶树菇、仕洋村的花耶菜、梧洋村的芙蓉李、新田村的毛竹、龙潭村的文创旅游……初夏,徜徉屏南乡村山野,一个个特色明显的产业直映眼帘,为农民打开了增收新渠道,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增收产业,让农民捧起“金饭碗”、揣上“金腰带”,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屏南县认真落实发展 “8+1”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任务要求,立足该县产业发展情况,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为着力点,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以产业振兴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脚步铿锵有力!


规模经营增后劲


 一拨花椰菜收成之后,眼下,屏南县棠口镇仕洋村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正迎来繁忙生产季。


据介绍,这片基地由仕洋、孔源、西村、上厝等4村蔬菜基地连片而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屏南最大的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年产量达1万多吨。通过无人机镜头,从百米高空俯瞰之下,大大小小的菜地串连成片,宛若一个调色板,五彩斑斓、蔚为壮观。


土地相连,发展抱团。菜农们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14个存储冷库,蔬菜收成后经筛分品级,销往广东、江苏、浙江甚至香港市场,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远近闻名的茶树菇种植专业村——长桥镇半圳村同样规模经营唱“大”戏。半圳村交通便利,相邻的几个村落村头接村尾、连片集中,茶树菇产业规模化种植,迅速崛起。顺势发力,13位种植大户牵头成立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经营,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多元化合作模式,并采取“聚分制”种植经营。前期做菌棒、培养、接菌时,统一在合作社菌房进行;出菇阶段,则分散至各家菇农手中;到上市销售时,再集中合作社。


至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2人,菇棚300多个,种植茶树菇近800万袋,年产值近30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达6万多元。合作社带动,茶树菇产业支撑,全村95%的人口都在从事种菇及其关联行业,村人均纯收入达2.2多万元。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还斥资建起50个共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菇房,170多万袋茶树菇进入菇房进行出菇管理,与普通菇房相比,生产周期从二年变为一年,茶树菇产出率提升10至25%,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近85%,每个菇房能为农户增收近万元。同时,合作社还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对接科研院校,培育试种赤松茸、黑皮鸡枞、白芦菇等新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食用菌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转型升级后劲十足。


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村示范引领,茶树菇种植已覆盖长桥镇18个行政村中的16个,年产量2亿袋,年产值近5亿元。针对食用菌产业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菇筒、农膜,镇里还培育春旭塑胶、金翼有机肥等多家民营企业,回收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塑料薄膜,年增产值3000多万元,舞起了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链条”。


从“小农户”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孤帆独舟”到“巨轮舰队”,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正在屏南方兴未艾。该县还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屏南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市级以上示范社20家,市级精准扶贫示范社13家,县级示范社6家;家庭农场71家,其中省级示范场9家,市级示范场5家,县级示范场4家。


标准生产强品质


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量”,标准化生产则做强“质”,二者相得益彰,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双翼”。坐落屏南寿山乡寿山村的秋田农牧(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其发展实践就可见一斑。


秋田农牧,国家农业部授牌全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立足寿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企业从养殖黑山羊起步,向养殖奶山羊转型,并采取农场种植养殖一体化,养殖饲料自给化,从源头控制,绿色发展。目前,存栏山羊5000多只,其中奶山羊3500多只,成为南方地区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


“养殖规模化,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树起了标杆效应。而标准化,则确保可生产出质量标准、统一的产品。”秋田农牧生产厂长王佳甲告诉记者,基地从生产源头起便推行标准化生产,饲料牧草自己种植,夏秋两季种杂交狼尾草、春冬季则种黑麦草,面积达500多亩。每天饲养的时间、供应的食量、草料的配比等均严格标准,挤奶全程则实现机械化、全自动,羊奶从挤出到消费者手中全程不与空气接触。


“通过标准化,确保了质量,降低了养殖风险。”王佳甲说。目前,基地每天产奶约1吨,热销厦门市场,好评不断。


当下屏南,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已渐成政企及农户的共识。通过扶持培育,甘棠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岭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秋田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依托龙头企业的示范基地不断涌现,尽显辐射带动效应。


在熙岭乡塘后村,福建省康蔬生态农业公司的温室智能大棚基地眼下正热火朝天建设着。通过引进以色列锯齿形温室智能大棚,应用无土栽培、IPM(综合病虫害管理)和水肥一体化管理等现代农业技术种植西红柿,提高西红柿的品质、产量,为屏南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再添闪亮一“星”。


据了解,贯彻落实宁德市发展“8+1”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任务要求,在农业产业标准化方面,屏南将持续发力。其中,蔬菜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高山绿色蔬菜和设施蔬菜,到2022年培育集约化育苗企业1家,增加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同时加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水果产业加大标准园建设力度,建立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 3个,建立核心示范片300亩,辐射带动3000亩;食用菌产业,今年继续完成11家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建立从菌种引进、菌棒生产、栽培到采收、销售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菌业生产水平。同时,加快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对接机制,实现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以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特色彰显树品牌 


初夏清晨6时许,雨后的熙岭乡龙潭村,四野云雾缭绕,芳草青碧、翠林如海,一片清新。扛木头、挑砂石、修老宅,辛勤的工匠师傅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多年前的龙潭村,曾是一片萧条。随着大量村民的外出务工就业,原本1400多人口的村子一度走得仅剩200余人,人去楼空村冷落。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屏南立足当地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探索文创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龙潭“绝境逢生”。2017年5月,龙潭文创项目启动,团队入驻,修复古村、复兴文化,一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文艺范十足,村子重现生机。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更有北京、上海、厦门、香港、英国等外来“新村民”租赁老宅,修复、改造、安家,他乡成故乡。


据介绍,至今,龙潭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村民近百人,首批10位居住已逾半年的新村民还领到了公安部门发放的居住证。昔日外出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创业,开餐馆、办民宿,全村人口已恢复到600多人,日渐热闹。


清澈的溪流、悠长的巷道、错落的老宅,恬静的田园生活、浓郁的文艺气息。随着文创项目的深入推进,如今的龙潭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之地,每逢节假,游客盈门。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就近万人,专程前来住民宿体验古村生活的游客约1500多人,民宿火爆、一房难求。


在屏南,像龙潭这样产业特色明显的村落不胜枚举。在推进以产业为引领的乡村振兴中,屏南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产业特色,因村因业精准施策,壮大“8+1”特色农业的步伐正越来越快。


菌花灿烂。2018年,屏南县食用菌鲜菇产量16.5万吨、产值7.9亿元。全县十一个乡镇均有从事食用菌生产,60%以上的村,40%以上的农村劳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初步形成了传统品种、珍稀菌、药用菌、野生菌多元发展的生产格局,产业布局优化、集聚效果显著、结构日趋合理。屏南先后摘得“中国夏香菇之乡”“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等殊荣,名声在外。


蔬果飘香。2018年,屏南全县蔬菜总面积 14.95万亩、总产量16.65万吨、总产值6.34亿元,“新田王”“锦源丰”“鸳鸯溪”“天坪山”“白水农夫”“孔源红”等蔬菜商标品牌日益响亮;水果产业,2018年全县水果总面积4.27万亩、总产量1.60万吨、产值1.43亿元,以高山晚熟李子为代表的百香果、猕猴桃、黑老虎(布福娜)等特色新兴水果快速发展。


山花娇艳。目前,全县常年从事花卉苗木企业28家260多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321亩,全产业链总产值17332.8万元,产业发展迅速,由此带动的观光农业更是风生水起……


崛起一个产业,惠泽一方百姓。产业强力支撑,乡村振兴有了十足底气。一条条水泥村道贯穿乡间,一座座新村绿化美化,一幢幢农家庭院错落有致……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屏南这片沃土上尽显生机和魅力!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