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里,于2018年12月获批“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其实,在我第一次去康里时,就感受到了那股浓厚的氛围,关于传统,关于传承。 康里分新旧两个村。当时,在新村的长街上,我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将自己绣的鞋子、虎头帽等物件摆出,供人欣赏。老奶奶绣得细致,无论什么动物,都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那一针一线间,呈现出的是一代代手艺人所留下的精湛技艺,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绣龙像龙,绣虎像虎,太逼真了,让人想占为己有。但我知道,有些美是不能独自占有的,正如眼前所见的。我拿起相机,拍下了美好,让它永存。这是我在康里最初见到的、也是最真实的美。老奶奶一定时时刻刻都在追求美,又将它寄托于这些物件上。一定是这样的,老奶奶一定在布艺上花了许多精力与时间,对它们进行研究,才会绣出如此精美的物件。旧时的康里,进出不便,康里人唯有用双手,弄出一些生活用品来。由于古田旧城到宁德霍童的古道从康里经过,康里人也会将自产、自制的东西拿到古道上与过往商人交换,渐成风气,代代相传。老奶奶肯定是在年轻时就开始随着师父并传承了古老而又精湛的女红技艺,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也日渐成熟,手中的针线活也越做越细致。 到康里,我喜欢去旧村走走,探寻那早已消失的岁月。据说,旧村繁华时,曾有人在炒面店里说书。说《三国》,讲《水浒》,说书先生讲到激动处,还手舞足蹈地给看官比划起来,那场面,让人想想就激动。闭上眼,努力去想,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以及怎样的场景,能让康里人至今念念不忘?无法想像,真的让我无法想像。而如今呢,往日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条安静的街,以及成排的老房子。如今,它们安静地伫立在那,成为一种记忆。康里旧村的安静与别村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因为村里人外出谋生而变得安静,旧村人只不过是搬到了隔壁的新村,旧村依然与他们日日相守、日日相对。康里旧村,就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我仿佛在这风景中,看到了康里人的过去,看到了一个不曾走远的时代。真想让时间就此停住,让这份宁静永远留在心里,让自己与这旧村交融,让自己也当一回康里人。旧村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想着想着,竟让我入了迷。望着这旧村,我仿佛觉得,这是康里人永远难以割舍的根脉。 后来才知道,康里新村所在地原本有一座山,为了建设新村,康里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将高山夷为了平地。新村,就在这平地上拔地而起。在新村里,不仅能看到一代手艺人精湛的技艺,更能体会到一种敢于挑战大自然的不屈精神,在一代代康里人的血液里流淌着。那一座座四层半的小楼整齐划一地矗立在那,与旧村形成鲜明对比。从具体到抽象,康里人给人展示的是一种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他们创造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又在这新天地中施展才华,在新与旧之间进行有机连接。康里虽小,却似乎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八方来客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康里。 康里人不是由着性子,在客人面前胡乱“撒野”,而是精心编排,为客人呈上一台又一台文化盛宴,而文化盛宴的总策划,则是由村里的民俗专家郑福顶先生担任。 赛龙舟——这个古老的民俗赛事在康里人手中有了新玩法。康里位于闽东屏南,受地理环境限制,无法在湖上赛龙舟,但康里人敢于创新,在陆地上一样能够赛龙舟,名曰“旱地龙舟”。赛龙舟——这个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民俗赛事在康里人手中有了新玩法。龙舟最初是由竹子编成,外围包上一层纸,人行其中。2017年,康里人将龙舟装上轮子,用实木代替了竹子。变,才会有发展,康里人懂得这个道理,旱地龙舟的演变就是最好的体现。每年的端午节,康里人都会在新村的长街上举行龙舟赛,一声号响,旱龙舟动了起来,一阵阵的鼓声,犹如冲锋号,激励着选手们勇往直前,向胜利冲刺。选手们必须要向胜利冲刺,康里也是如此,要向一个个崭新的明天发起冲刺。端午的康里,不仅有赛龙舟,还有祭屈(原)大典、女红展示、踩街等民俗活动。精彩,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流连忘返。 康里旧村中有一圆湖,名曰“鑑湖”,位于村之水尾。端午当天,康里村组织村民百余人,穿着汉服,扛着屈原像,举着印有“嘉宾”、“风调雨顺”、“书童”等字样的牌子,挑供品的挑供品,敲锣的敲锣,吹唢呐的吹唢呐,一路热热闹闹地从旧村穿过,前往鑑湖,让人觉得仿佛是在过年。到了鑑湖,锣声与鼓声再次响起,湖中心有个台子,屈原像被抬到了台上,摆上祭品。此时,古曲响起,伴着悠扬的古曲,身穿汉服的女村民跳起了祭祀舞。舞毕,主祭人向屈原献上祭品,并读起了祭文。接着,主祭人又向屈原像三叩首。仪式庄严而凝重,让人肃然起敬。祭祀大典,让人感受到了康里人对传统节日、对传统礼仪的重视,也许,这才是对端午节、对屈原的最好纪念。 乡村人好客,把客人请到家来一定要捧一出好戏,对于屏南这个被称为“戏曲之乡”的地方更是如此。在“翠峰戏院”里,康里人用地方戏接待客人,明眼人一看便知康里人重视文化生活。戏院分为两层,可容纳近千名观众。座位也是采用影院式沙发,给观众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说,戏是乡村人的精神寄托,那么,戏台则是乡村人的精神阵地,陪伴着乡村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喜庆日子。好客的康里人,用丰富多彩的节目来款待客人。戏,自然少不了。北路戏、平讲戏一出出地上演,康里人用戏曲,敲开了外乡人的心扉,带着他们领略屏南独特的地方戏种。康里人爱屏南,也爱着屏南的文化。“翠峰戏院”中,展示的是屏南戏曲文化的灵与肉、创造与辉煌。这些,属于屏南人,也属于康里人。 古村康里,丰富多彩,给人以无限欢乐,无限怀念。正如时下人们常说的,一村一品,康里也有自己独到的味道,且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