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魅力百祥桥
2018-12-29 09:39:32  李家咏 来源:  责任编辑:  

屏南是山区,山多溪多,流水滑过处,桥便应运而生。

让家乡人引以为傲的桥叫“廊桥”。廊桥是古代虹桥的发展和创新,即在虹桥的桥面上加盖廊屋,既可起到保护拱架,延长桥的使用寿命的作用。

家乡廊桥,最有名的是:万安桥、千乘桥和百祥桥。万安桥六孔,突出的是“长”,千乘桥双孔,突出的是“美”,百祥桥虽单孔,却突出一个“险”。长、险、美涵盖了屏南廊桥的魅力。


百祥桥


百祥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下坑尾村与寿山乡白洋村交界的白洋溪上,因其位于崇山峻岭中,又单孔跨于地势险要的大峡谷之间,毫无悬念地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木拱廊桥。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担回头”的故事,故事里就有路过百祥桥时,在桥上歇脚、吃饭,甚至过夜的情景,听多了心就多了份好奇,一份想去看看的向往。

后来知道,百祥桥最初由高朝阳创建于南宋度宗(1240-1274)年间,而后就屡遭水灾火患,多次的重修重建。我们从桥头一碑刻里“桥之易毁、欲渡无梁”就知其中的深切痛苦,读出桥的沧桑变故,或就“白洋桥”、“松柏桥”改名“百祥桥”,就知其寄寓着纳福吉祥要平安之意。

在民间,修桥铺路一直被认为是善事、善举,是人们自我意识的突破,于是大凡每次建造或重修一座木廊桥所花费的巨大财力,都要靠广众集资、乡绅募捐,所以每遇到有这样的事很多人即使不是很富有也会慷慨解囊,尽力相助。

从采访和各种资料看,百祥桥的每一次募捐重建都首推漈头张姓人。其原因是邻里乡村,漈头乡村最大,经济能力强,热心人也多,所以与百祥桥有关的漈头人的故事就特别多。像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漈头村张永嵩为首募建,不料张永嵩突然病故,其妻黄氏与子张钦奇毅然司理总董事务,广募巨资,重建百祥桥。清代光绪廿年(1894年),漈头庠生例赠雍进士张传陛为首募捐重建,总理为张传陛。而就最近的一次二00二年六月的修缮,也是漈头张书巡热心牵头的。我们在廊桥桥面或是桥周围留芳碑上见到的有关建桥修桥时间、首事、石匠以及建桥捐助者姓名与银两数量等许多人文资料,除了以感谢热心公益的善举,则是鼓励更多的后人参与到建设和保护中来。


主绳仪式


听说修建一座廊桥也和建造房子一样,廊桥在上梁与落成也都有仪式,一般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多子多福的寿星剪彩、走桥,走桥时往地板撒铜钱,放鞭炮以表示吉祥,加上所有廊桥中都设神龛神位,以供上香上供,祈求神灵的保佑(但百祥桥因几次火患,现神龛已封闭,而于桥外另设神庙祭祀),于是,每每路过廊桥,心里总有一种敬重、神秘的感觉,就是小时候不管多么调皮贪玩,也不敢在桥上造次。可见一座廊桥就是一部民俗史,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廊桥怀着敬重保护的心来重修与改造,才使得廊桥的古老元素一点点保存下来,让人文习俗与古老历史得以一点点地积淀。

等我真正见到百祥桥的时候已经是2006年涅槃后的重生。站在桥面上,如果不是崭新的材料和淡淡的杉木香味,你根本看不出它和旧桥的区别。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传承人、百祥桥“主绳”黄春财老先生说,该桥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全长三十八米,宽四点五米,单孔跨度三十五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二米半,桥面至谷底高度达二十七米。他说,“新桥不仅外观、架构与旧桥一样,连用料也是选用与旧桥一样。”


重建百祥桥


百祥桥周围群山耸峙,层峦叠嶂,木材丰富,极具建木拱桥的条件,砍伐下的树木只需少数的工人就可以制造成建桥的材料,无需运输,成本低廉,现在重新建造的百祥桥的所有材料都是用原旧址边的山坡上砍伐下的杉木做材料的。

据说,这小片树林是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时,漈头、旺坑村的苏文坛、张永禅、张传恭等十六人集资买下桥西的一片山坡,植杉树四百八十多株,以作修桥永久专用林,并在桥头立碑永志。所以,原廊桥造桥者为后续的建造、修缮提供预备的材料外,也为廊桥景致增添了几分温柔与雅韵。

我没见过建桥过程,但在这样奇险的河流上建造一座如此规模的廊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廊桥建造技术是一特定区域的廊桥文化的集中体现,有着极其宝贵的传统工艺价值。我们不知道建桥,但明白运用原始技术建造一座如此壮观的廊桥其高超技艺是炉火纯青的,所以,黄春财不愧是黄春财,他以精湛的技术让“江南第一险桥”复活,让人们又看到一座千年古桥昔日的雄峻风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让溪涧成为通途,又为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旅游和祭祀神祗提供了场所。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时居住的屋,所以廊桥既遮风又挡雨有时还是临时的家,故还有人把廊桥叫做“风雨桥”。

走在桥面上,脚下的木板平平坦坦,廊柱整整齐齐,两旁的椅子并排固定着,可以坐可以躺,可以随心所欲。在历史上,百祥桥是屏南通往宁德、福安等地的必经之路,有“茶盐古道”之称。

过了桥,是一级级向上的石径,这是去往寿山的白洋路。我们的父辈“担回头”去宁德、福安都要经过这条路的。走在苔痕斑斑的石径上,我仿佛看到父辈们当年走过的身影,感觉到父辈们脚踏过的力量,这样光滑的石面是他们一步步踏出磨平的印痕。现今,虽然交通发达了,但这茶盐古道不会荒废,它是一段历史,它是一种精神,它是一种对过去的追忆与思念,更是留给后人一份难以估量的历史和智慧的见证。

下到桥底,抬头看两山之间真是其险无比,但桥身那超凡脱俗的凌空一架,恰似一条乌龙,麟光闪烁地静卧于两山的碧绿间,把桥与山、山与水、水与桥和谐成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构成这里独特的天然魅力,表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以及造桥技艺的精湛。

细看桥下的柱子没有一钉一铆,就靠拱木纵横拼接,榫卯衔接,彼此依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稳固构架,千百年支撑着飞跨峡谷,风雨不可摧毁。专家说,“百祥桥是中国木拱廊桥的经典之作,集精湛的营造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一身,融建筑学、美学、地理学、民俗学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旅游价值和交通价值。”

白洋溪的溪水激流涌动,水里的和水边的石头被顽强的韧性和涌动的力量的冲蚀和磨砺下,棱角渐渐柔化,突兀缓缓凹陷,成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石窟石臼的模样,显现着溪流的力量和自然的伟大。说明这白洋溪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说明它源远流长,同时也说明古老河床上同样古老的百祥桥的历史魅力。

这里很静,静得只有哗哗的流水和偶尔的野兽的鸣声。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心会很静,欲望很低。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让自己如水般清澈,如山般坚强,如天般宽广。在这里,难得的是我们可以以一种静静的心情,看静静的世界。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我们喜欢自然的环境,我们懂得和谐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懂得追求自然提升的境界。自然是我们的生命力,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我们走了,百祥桥就这么的在霜天暑地、风中雨中静默、坚守着那份孤独那份寂寞。我想,要是没有桥的原始、沉寂,桥也就失却了它的根本,失却了作为桥的全部意义。

我们一次次的来这里,又一次次地离开,是喜欢廊桥的古老韵味,更为了廊桥那一串串古老的故事。“我们追寻廊桥,是在追寻美丽山水,同时也是在追寻山村居民努力寻找美好生活的足迹”,感叹自然的美,工艺的神秘,我们的关注也会成为一种善意的力量,让百祥桥更加的魅力四射。

我们不能忘记廊桥,我们不能遗失廊桥文化,我们更不能遗忘廊桥的制作与传承,否则我们将无法交流,无法跨越,无法面对。我想,我们在享受着先人智慧创造的便利的同时,廊桥文化也在默默涵养着家乡的土地,丰厚着家乡的底蕴,同时也为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蓄足了力量与底气。

我相信,百祥桥的传奇,百祥桥的魅力,百祥桥的文化,将会吸引更多人走近它,走进它,更多人喜欢它,探索它,保护它。

愿百祥桥以其独具魅力的身姿静立于旅人跋涉的期盼中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