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圣旨宣:广东提督员缺,着甘国宝补授。钦此。 甘国宝在府台恭设香案,庄重接旨,望阙叩头谢恩,内心不免百感交集,从福建台湾镇总兵到广东提督,不仅是职务上的提升,更是朝廷对他的人格信任啊!他在谢折中写道:“……钦奉上谕,伏念奴才猥以庸愚,身负重谴。仰蒙圣恩,格外施仁,弃瑕录用各省要镇,寸长未効,实深惶悚!兹复蒙恩旨补授广东提督要缺。闻命之下,感激涕零,莫知所措。惟是受恩愈重,报称愈难。惟有竭尽血诚,倍加惕厉,整饬营伍,绥靖地方,以期稍报高厚于万一。” 海路漫漫,甘国宝一行从台湾渡过海峡到达厦门时,已是次年的正月了。正月拾伍在厦门度过元宵,即匆匆前行赴任。他一路前行,沿途探访民情,一路随时上报:“自厦门起早赴任,道过福建漳州府,广东潮州府,直抵奴才驻剳惠州府,所有沿途各府属地方,询之土民,据称:上年晚稻收成约有捌玖分不等,现在各处贰麦正当茂盛结实,正月拾六等日复得霖雨,甚属丰稔之年,地方咸宁,万民乐业。谨将经过地方情形缮摺奏闻。伏乞皇上睿鉴。谨奏。” ![]()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欣然阅之,每次朱批,大都是:“朕已阅”,“知道了”。“知道了”。……对他的关心民瘼表示赞赏。 而此时的西南战事,已将皇帝搅得焦头烂额,军情紧急,“必须重臣前往督率调度”,他对甘国宝还有事务交办。 从乾隆二十七年起爆发的中国和缅甸之间战争,延至乾隆三十二年,派将军明瑞分兵五路征缅。战争之始,清军连战皆捷,进展很快,已逼近缅甸国都阿瓦,但毕竟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终告败退。 ![]() 傅恒将军 清军前线惨败的消息,使乾隆帝甚为震惊,急授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率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余名出征。临行时,乾隆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将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希望。 乾隆三十四年四月,傅恒抵达云南永昌、腾越,察看情况得知,缅军专门靠木栅工事防守,而清军向来用寻常枪炮攻取,无济于事,就去茂隆厂一带寻找善于制造大炮的人,想在将来进兵时,出其不意攻取敌方的木栅防御栏。鉴于过去将军专由陆路进兵,缅方得以集中兵力防御而遭败绩的教训,傅恒决策:水陆三道并进。 因缅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东路锡箔江进,则阿瓦仍隔江外,于是定议一路由戛鸠江出河西,取道孟拱、孟养,直捣阿瓦,此为正师;一路由伊洛瓦底江东岸,经孟密夹江南下,这是偏师;另一路则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顺流而下,先在蛮莫造船,以沟通前两路军的联系,壮大声势。 ![]() 伊洛瓦底江上的战船 要实现水陆并进的方针,首先要解决船的问题。早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却都被种种理由奏止,造船之事只好暂且搁下了。傅恒抵滇后,详细地察询当地居民,获知蛮莫附近的翁古山树木较多,而位于此山旁边的野牛坝,气候凉爽无瘴气之害,是建造船只的好处所,于是傅恒就派遣傅显督工运料,并令湖广、福建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闻报很是高兴,特颁旨嘉奖,作诗《造舟行》,以壮行色。 乾隆六次下江南,先后有四次检阅过福建水师的合操,认为“闽省水师,最为精练”,因此又下令闽省:派兵二千名,前往滇省。 虽然此时甘国宝不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但是乾隆皇帝对于甘国宝和福建水师实在是印象深刻,于是又令他发挥经验和人脉关系,在福建水师中挑选“素娴水面操驾攻击,及能伏水潜取贼船”的人才,往赴云南。 在兴造船只的同时,清政府增调的军队陆续抵达云南,马匹和粮草也大体齐备。满、汉精锐之师数万余众,马骡六万余匹,以及各种火器,如京师的神机火器、河南的火箭和四川的九节铜炮等,都在短时间内云集。七月二十日,大军祭旗进发,傅恒领军至戛鸠江后,征集船只,打造木筏,用十天的时间,全军渡过了戛鸠江。然后挥军西进,一路之上,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前进,尔后回师至蛮莫,与东路阿桂军会合。此时,水战所需战船已大部造就,并且福建和广东水师也已到达蛮莫,就重新部署军队,以阿里衮为西路,阿桂沿江东南下为东路,而傅恒自己则居中督率舟师,沿伊洛瓦底江南进。双方经过一番激烈交锋,缅军败退,清军三路告捷。 清军孤军深入,粮草不继,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缅军在清军的攻势下,也日感震惧,加之战船又截断了东西岸缅军之间的联系,他们也不愿再打下去了,于是就主动派人向清营递送文书,请求双方选择适中地点,商谈休战罢兵之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休战撤兵协议。缅甸方面答应清方提出的“十年一贡”的条件。乾隆帝本来就已下令暂行撤兵,现在缅方又答应有进贡,当然很快就应允。这样,持续数年的清缅战争宣告结束。 ![]() 《凯宴成功诸将士图》 甘国宝遴选和护送福建人马援助西南战场的事迹,《甘公行状》中记载:“亲挑护送赴滇马匹,悉属肥壮,护送经过剿缅福建水师兵,自厦门起,道过福建漳州府,广东潮州府、惠州府,所经之处,市尘不惊,皆其平日纪律森严,攻考精祥所由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