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一曲弦音暖千家 ——记屏南传统工艺弹棉花
2018-05-04 09:40:20 禾  源 来源:  责任编辑:璃语  

图来自网络

 

“弹棉花,棉花白,拼拼扑扑大发家;弹棉花,棉花白,师傅乌发变白头;弹棉花,棉花白,喜得姑娘爱出嫁,喜得男子爱成家。”这首歌谣弹棉的师傅唱着,村里的小孩也跟着唱,唱暖了一个个人的心,唱暖了一家家的日子。

“弹棉”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又称“弹棉被”、“弹棉花”、“弹棉絮”等。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木棉弹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长而弯,下一截稍短而劲,控以绳弦,用弹棉英。”王桢把这一传统工艺归在农书章节,可见传统的生产生活中就是一项农家人作业的技艺。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中段,虽属于亚热带地区,可境内山峦叠嶂,群峰耸峙,全县平均海拔830米,处于高山气候区,床上终年离不开棉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立地条件,成了弹棉花工艺生息繁衍的丰腴土壤,孕育出这个传统工艺的专业村梨洋、恩洋、忠洋等村,其中前梨洋村最为突出,家家传承,人人成师,代代不衰。

走进前梨洋村,进入每一家,都能看到弹棉工具,他们如同传家立业的法器一样被珍惜收藏。长弓拔弦有声,棉棰透着岁月洗礼的光泽,碾盘集储适合的重量,把一代代的祝福碾实在棉被上,纺纱咦咦呀呀转动团纱,这些棉纱又在那根被称作鲁班尺的小竹杆牵引下,理顺千头万绪,经来纬往编成了一张纱网,罩住温暖棉被的所有梦想,……一件件工具都在讲述,讲述历史,讲述生产工序,讲述工艺的文化价值。

屏南前梨洋村,有刘、胡、周三大姓同居。分别于明·永乐2年(1404年)、永乐10年(1412年)、景泰元年定居到前梨洋村,至今都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几百年来弹棉业在前梨洋村发该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明朝时手工艺在一家家孕育,清康亁时全村兴业,行艺八闽。这里还留下“以艺易学”的佳话。前梨洋村的老者是这样讲述的:胡家在前梨洋村定居后,发展较好,有子弟对科考取第,光宗耀祖,十分羡慕。清朝时,有一位先祖前往闽北尤溪村,到了一位先生家弹棉时,先生跟他说:“读书没什么用,十年寒窗,许多人最终只会说些之、乎、者、也,两手空空,不如你,有个手艺,能养家糊口,还能成为大师傅,既受尊重又能挣钱,赢过读书百倍。”胡氏弹棉师傅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是读书好!”先生觉得这小师傅谈吐不凡,便与其商议,“我每天晚上教你读书,你白天带我儿学弹棉如何?”小师傅立即应许,就这样弹棉手艺开始外传。小师傅教艺、读书。一年、两年,艺传出去,书读回来,他回到前梨洋村办起了学堂,村里孩子便有了“文、艺双修”的机会,真正传艺、传德、传家风,让这个村更加闻名。

艺精于勤,还精于童子功,老师傅是这样说的:年少手腕关节灵动,此时学技术才会演绎到位,成年人骨骼成形,有些动作难做到位。于是这个村人人自小就跟随父亲学艺。

到了民国后期手艺受挫,原于村民不敢出村弹棉,怕被抓壮丁,都守在家中。但他们初心不变,依然传艺,祖上有训“食能饱腹,艺不可荒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手艺复兴,1972年中央广播电台就专题播过前梨洋村《农忙种田,农闲挣钱》的节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鼎盛时期,生产责任制以后,村民自主性强了,村民春播后就把农活交给家里女人,男人们挑起工具担,个个出门弹棉挣钱去。这传统工艺走遍临近的各县市。1996年《福建日报》又专题报道《农忙种田,农闲弹棉,既生产又挣钱》。到本世纪初出现了机器加工,手工艺渐渐退让,只有个别人喜欢手工弹棉,传统工艺依然展示着她的魅力。

屏南弹棉精湛工艺还源于道道工序的匠心,“搭台、碎棉、弹松、铺棉、压平、牵纱、碾压。”师傅把情感、敬畏、精艺融到每一个细节中。

搭台,两条长凳支稳,两块门板铺平;用那根竹杆为鲁班尺丈量,口中吉咒也随即登台,“台平平,台安安,鲁班先师保平安。”

碎棉,旧棉新棉都得先碎。边碎边念,“棉花白,棉花净,白白净净夜安睡。”这项工作常是东家与徒弟一同完成。

弹松,这是重要一个环节,也是最有乐感的环节。师、徒先各取制棉被四分之一棉花,在台上两角,棉棰击牛筋弓,拼拼扑扑,相当和谐,棉花随声扬花落英,飞舞翩跹。

铺棉,这道工序最见功夫,讲究“匀、平、稳合”。师傅也特别用心,目测、手压、心评。达到师傅的心中目标后便是压平,用上筛箩轻摁轻压,被子的胚胎便是以形成。师傅此时会停下手中活,好好吸口烟与东家和看客们聊上一阵。接着开始牵纱,师徒隔台相牵,师傅挥舞着那根相当鲁班尺的竹杆不断抽纱,线行匀均,织成密密的纱网,将棉被罩住。若是婚嫁的棉被,还要有彩线牵上双喜,双喜两边配吉祥祝福语。如“早生贵子,福财两旺”等。此时东家要给师徒各一个红包和一碗太平面。平常棉被也会牵上一“福”字。

最后一道程序便是碾压,这道工序最讲究,棉被会不会脱网纱,会不会没压妥贴睡一段时间而散架聚堆。全凭这碾压的技巧和程度决定。这个讲究则从碾盘材质讲起,碾盘不是一般的木柴能用,要选择海边的大虹柴,因为海边之树,不仅质好理松且有气孔,不易开裂,更重要的是木质中的气孔,在碾压时不至使气赌而冲破棉理的吻合。再则讲究碾压匀称,师、徒各持碾盘,一同弓腰手碾,一面碾完,翻一面再碾,最后由师傅站在碾盘上双脚推挪碾盘碾压,行到此时,可是弹棉技艺展示的高潮,又是舞蹈之美经典,碾之、舞之、蹈之。东家、看客个个喝彩。有文采的师傅还配以小调,“双脚推碾盘,一碾赚盘缠,二碾被踏实,东家过好日,三碾四角边,幸福万万千,四碾被两沿,新娘新郎乐无边,五碾被中间,抱子抱孙睡被中……”一直唱到十碾,大功告成。东家抱起被子,情怀满满,抱定师傅传统工艺,抱定被子里的许多祝福,抱定情感与温暖,满心欣喜地回家。

一床棉被一份暖意,一份家当。姑娘出嫁的棉被藏着红蛋、蜜桔被高高抬着,随一路吹吹打打,娘家的陪嫁,陪来的吉祥与温馨一路走来。弹棉这传统的手工艺也伴随着“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的俗谣和“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雅词一路走来。虽说现代的机器生产代替了弹棉传统工艺,但棉被里掖着的乡愁依旧代代相传。正如“弹棉花,棉花白,拼拼扑扑大发家;弹棉花,棉花白,师傅乌发变白头;弹棉花,棉花白,喜得姑娘爱出嫁,喜得男子爱成家。”的歌谣一样在传唱。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