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样山珍生辉宴,笋干兔干入盛筵。 这就是屏南特产笋干、米烧兔的地位之述。 - 笋干 - Dried bamboo shoots 屏南有句俗语:“文吃笔头,武吃拳头,粗造人靠锄头,山里人啃笋头。”俗话俚语道出了笋干不是一般的食品,而是笔头,锄头等一样,是生存生活的奔头所在。 邻近春节,时令还蜇伏在深冬,可人们吃笋的念头躲躲闪闪不断出现,干脆扛把小锄上山去,掘出几个冬笋,尝上鲜,滋养一下这念头,好在春笋遍野时上山搭厂,造下多多的笋干,自己吃个够,还可以满足许多人吃笋的念头。说起笋厂,我想起了那个曾叫做笋厂的村子。据说那片竹林是一家姓魏财主的,他每年就是挖笋腌制,家里老少一年下来基本上都吃腌笋。那一年刚开春不久,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青年,带了些笋干让他品尝,财主一吃觉得相当入味,口感很好,脆而不硬,有劲道,还有一种烟火味。财主与年轻人边食边喝,一碗干炒的笋干吃完,一壶酒也喝完了。就这样财主决定今年把这片竹林包给年轻人做笋干,自己收留几担笋干,别的归年轻人所有。 年轻人上山了,在一个坡度平缓的地方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木屋,木屋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灶,支着的一个锅比财主家几十口人吃饭的锅还大。灶的旁边还立起了一个木架,木架相当结实,像个擀面台。财主的三姨太不知为何居然带着人来到山上,说要挖几个白笋头,尝鲜,但看到这笋厂并不简单,便好奇地跟这年轻攀谈了起来。她终于了解到,这可口的笋干,生产出来并不是太容易的,程序多,费劲大,她看着年轻人浑身是劲,那浓郁的汗息仿佛有了笋香。挖笋、蜕壳、蒸煮、压片、烘焙、打扎。三姨太带着鲜笋头与制笋干的梦想回家了。 过了仲春,一个月明星稀夜晚,三姨太一个悄悄地上山,看见年轻人正把一个个笋放在木制架子用力挤水,也就是压片,这是力气活,年轻脱光了衣服,那汗渍把光膀臂涂得发光。三姨太动念了,靠近了年轻人,年轻吓了一大跳,以为见妖,赶紧回屋内焚香拜神,可没想到三姨太也跟了进来一同跪拜,居然说:“请神灵保佑我,我要嫁给做笋师傅,终身不渝,愿意以笋厂为家,吃笋干一辈子。”就这样当晚他们做了事。 东窗事发,这事被东家知道了,东家想了想,做出一个很仁慈的决定,因为三姨太是唯一替他家传下一根苗,跟她急,她说要是带走独苗,自己就断了根。思前顾后,便慈悲起来,三姨太送给年轻人,且这片竹林也陪嫁,但条件是:不准离开笋厂,五年后要把做笋的技术传给他的独苗,做出的笋全部要由他经营。年轻人与三姨太答应也守信,从没离过这块土地,租田种地,作笋生孩子,年轻人的笋厂几代经营下来成了一个村。这财主家几代经营下来,也越做也越大,到外地经营起大商行。笋厂人一边种着财主的田,一边以做笋干为业,一到春季节他们倾巢而出,到屏南各个村、建瓯各地搭厂做笋干。 一项技术赢来一个家,赢出一个村庄,还赢造出这方水土人的特种产业,产业生产出特产,有了特产,就有了物流,当年屏南往宁德、福安各码头的茶盐古道上,弥漫着香气郁郁的笋干味。 舌尖下的中国人,品下五味,品下故事,品下家乡的情怀,烘焙的黑笋干,最传统工艺,溢满家乡的烟火味,有着老祖母的味觉;金黄色,半透明,被誉为“玉兰片”日晒或机械烘烤的笋干,气香质脆,就是家乡清香山野味。如今还有切片笋干、撕条笋干。不管是炖、是炒,总让人品下一缕缕的山村气息。 好吃,满意的是口味;好吃,满足的是回忆;好吃,还得吃出营养,笋干与竹笋一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以及各种维生素。除此之外,其富含纤维素,食用之后能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消化,在防癌、抗癌方面有显著作用。由于笋干的低脂肪、低糖、多膳食纤维特点,其又具有助食、开胃的效用。有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地区的人们大多长寿,身体健康,极少患高血压,与经常吃笋干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这就是笋干的又一个情结。 虽也有一句俗语说:“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是因为这嘴尖能破土而出吸取天露;正是因为这皮厚让污染不侵,保洁本之质;正是因为这腹空而体现虚怀有节融通天地之正气。这样的食材能不成大家可青睐的食品吗?奇质、奇效,必得特产之正果,笋干不愧为“八闽之珍”的美誉。 - 米烧兔 - 兔肉本是肉类中佳品,被称作“美容肉”、“保健肉”。它属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且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却低于所有的肉类,故又享有“荤中之素”之誉,成了男女老少皆宜的食品。每年深秋至冬末间味道更佳,是肥胖者和心血管病人的理想肉食。兔肉的加工法相当多,可炖,可炒,可烤,样样口口留香,但在屏南代代相传,口口皆碑则是米烧兔,就因为它有个美丽传说,吃起来便有了由头,谈起来更有说头。 “相传在久远以前,在屏南县境内一处山腰上坐落着一个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村里住着一户以卖碳为生的父子,每天父亲都忙于烧碳卖碳,换回粮食供一家人生活。这一天,父亲在山上伐木取炭,无意中发现丛林中有一只野兔,将其逮住,拿回家清理干净后,又匆匆返回离家不远的碳窑。 太阳快落山了,父亲还未归来。肌肠轱漉、年幼无知的男孩看到灶上放着一只洗干净的兔子,心想父亲没日没夜的奔波于生活之中,很是辛苦,我别的活不会干,烤只兔子总会吧,再说经常看父亲烤兔子,看都看会了。就将兔子置于碳火之上,凭印象中父亲,父亲在炭很旺时,都抓一把稻谷洒在炭火上,他哪知道父亲前用的是谷壳。他想稻谷行,洒把米一定也行,于是就在炭火上洒米。 落日的余晖给山坡、小草和扎堆的竹子涂上了金色,村子闪亮着家的温馨,稀稀落落升起了炊烟。一阵清风飘来,夹带的清香飘至山间,香味将父亲深深吸引,‘在这深山老林里中,哪来的这般乡野风味,扑鼻的浓香久久不肯褪去……’谁家能烹煮这等诱人的农家美食?父亲感觉饿了,放下活儿,匆匆回村了。口中念念有词,真香!真香! 小山村的青瓦上炊烟四起,土房子里的清香远远飘来,原来那扑鼻的浓香是来自自家茅屋,只见茅屋里淡淡的米烟还未散去,碳火架上的兔子金黄发亮,散发着奇异的清香,‘父亲,快来……’看到回家归来的父亲,儿子兴奋的叫起来。 看着儿子那张花猫似的小红脸,又看到那碳火架上的兔子,父亲明白了一切,就从烤架上扯下两根兔腿,与儿子沉醉于这意外的人间美味,全然忘却了地上撒满的、烧焦的大米……这意外的收获使这父子俩万分高兴。他们又到山上猎了几只野兔,又按那炭火与大米烧制,那烧制出来的‘米烧兔’,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浓,肉里鲜嫩无匹,极致美味。他们将这烤制出来的‘米烧兔’给乡邻分享,乡邻们吃了赞不决口,忙问烤制方法。父子俩就如此这般的告诉了乡邻们。从此‘米烧兔’制作之方亦从此流传,成为屏南人人皆知的美味佳肴。” 山里吃的,城里人也想吃,且许多城里人本就是吃着山里味长大的,总喜欢回味着山里味。山野那股浓浓乡下厨房味弥漫了城市各个角落。咸咸的,酸酸的,辣辣的,一味味扑鼻熏人,让许多人口口生津,迷恋中咕咕吞咽着味觉的幸福。有人说这是祖母炒出的味,有的说是姥姥炒出的,有的说是乡下阿姨炒的,有的说是知青时邻居的单身汉炒的……一次次听到,一次次往心里去,山村,家乡,老宅如影相随,思乡的情丝一人一根到处相牵。打拼在城里山里人,寻味的年轻人收拾自己的行囊,留下一句“再见”,别了城市,回乡村来,好好炒煮着乡村厨房味,让这迷人味升腾弥漫。“米烧兔”要让它从山里飞跃城市,飞向天南地北,慰籍那些寻找根味的不抿之心。年轻的小阿哥、小阿妹咬了咬牙,抿了抿嘴,把所有要说的话如品味一样,有滋有味地吞下,浑身溢出城里所说的乡下人那种朴实和力道,建起好大好大的乡下厨房。采取科学的配方,科技手段生产出能供给人们需求的米烧兔,圆下许多人思味以久米烧兔之梦。 潭深隐蛟龙,山大藏山珍,屏南八山一水一分田,这里有采不完的山珍野味,每每品尝就有道不尽山里故事,品不完的家乡味。 文/禾源 图/网络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