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四平戏:拒绝休止符的千古绝唱
2015-06-18 10:55:54 林娟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曾被戏剧界定性为消亡剧种的“四平戏”在福建被发现,它不但以独立剧种存在,而且保存得相当完整,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古老剧种再度走到灭绝的边缘,眼下,关于它的抢救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入春以来,屏南县委宣传部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特别忙碌,在编撰完九卷本的“屏南县地方戏研究丛书”后,他们又着手另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将以四平戏为主的屏南县地方戏群落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用以申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试点。
四平戏,古称“四平腔”,是明中叶由南戏声腔之一弋阳腔衍变的地方剧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数省。清初以来,乱弹盛兴,这一古老的剧种日益衰落,以至销声匿迹。
1982年秋,在屏南县召开的全国六省一市“福建省庶民戏历史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观看了龙潭村四平戏剧团演出的《沉香破洞》、《刘智远白兔记》等四平戏传统剧目后,惊叹这一千古绝唱竟然在这里有着美妙余韵,他们盛赞屏南四平戏为“明代四平腔的活化石”、“中国四平戏的活化石”。
这次讨论会不仅揭示了我国古老剧种四平戏的历史之谜,而且使沉寂于屏南民间近500年的古老四平戏闻名于世,这一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从此得以保护并勃发了生机。
据调查,屏南四平戏最迟于明万历年间由江西传入。早期的四平戏仅在春节和庙神赛会期间清唱,属于自娱自乐的性质。清初以后,屏南四平戏渐渐流传开来,全县有龙潭、南湾、山墩、茗溪、苦竹口(今富竹)、安溪等十数个乡村办起四平戏剧团,其中龙潭村戏风尤盛。龙潭村四面环山,位于宁德、屏南、古田交界处,距三县县城皆约三十里,自成一方天地。交通的闭塞、生活的贫瘠、文化的匮乏,无意中造就了四平戏流传的“世外桃源”。当地人把四平戏视作珍宝,每年数次的四平戏演出是他们难得的精神盛宴。当时仅100多户人家的龙潭村就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诸多班社。“老祥云”驰名闽东北,并曾到赣西及浙东地区演出,在农耕社会,演四平戏一度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谋生手段。
清中叶后,屏南四平戏进入鼎盛时期。据《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呜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随着昆曲等新剧种的兴起,四平戏日渐衰落,几乎绝迹。解放前,屏南尚存一二班社,建国后四平戏的演出则完全处于业余状态。如今的屏南龙潭村已没有正式的四平戏团,只剩几个已知天命的老艺人还偶尔吹吹打打,不成气候。
戏剧专家告诉记者,屏南四平戏的唱白皆用土官话,前台干唱,后台帮腔。唱腔结构形式为曲牌体,常联缀演唱,旋律高亢激越,朴实流畅,间以滚唱、滚白,曲词通俗,行腔自由,发声以本嗓为主,假嗓交替,一唱众和,帮腔突出,尾声多翻高八度,乃到二个八度。表演风格粗犷而古朴,并有真刀真枪的武打场面及耍獠牙等特技,惊险刺激;其两军对阵的穿花程式,十分严谨,加上剧情中经常出现丑角的滑稽表演,令人捧腹。尤其可贵的是屏南四平戏还保持着大量宋元杂剧和南戏的表演体制,如粗犷的身段科介、南戏的诙谐与科诨、特有的脸谱和行当、以实应虚的形象效果、北杂剧的表演程式、副末开场和自报家门等等,常演的剧目有80多本。“五百年来四平戏始终保留了明代声腔的文化基因,从其遗存形态可见明代戏剧的形式、风貌及艺术水平,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而且其音乐、剧目、表演至今尚存活性,依然可为现代艺术表演提供借鉴,给今天的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它的文物性及文化内涵同时又使其具备了相当的经济潜质。”省艺研所副研究员叶明生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明生到屏南的龙潭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那里尚存有12件印有康熙年间字样的四平戏戏袍,他获赠一件,精心保存,后捐给了省博物馆。前些年他再度前往龙潭,发现由于保护不当,余下的11件戏袍已悉数腐烂。“现在四平戏艺人已日渐衰老,新人不多,演出市场拓展不开,如果不加以重视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很可能就像那件老戏袍一样,定格在博物馆,成为一个休止符。”叶明生忧心忡忡。就在戏剧专家们担心的同时,记者从屏南县委宣传部获悉,眼下,县里正对这一剧种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成立全国惟一的县级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编撰戏剧丛书;让老艺人与年轻人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为四平戏培养新生力量;政府出面为业余剧团联系演出活动,寻找市场,使其获得生命力……“目前这一剧种自身仍不具备造血功能,如果政府不大力扶持将难以生存。”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力争把四平戏等一系列屏南地方戏曲与白水洋旅游结合起来,绝不能让这一古老剧种在这一代成为绝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