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屏南平讲戏历史渊源
2015-06-18 10:47:15 佚名 来源:屏南戏研办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平讲戏,为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闽东和福州地区。所谓平讲,即指方言,清道光间人张际亮在《南浦秋波录》载:“会城(福州)俗称乡音为平讲。”
    屏南平讲戏历史悠久,其发祥地为漈头村。漈头村,原称龙漈,为张姓族居地,该村由于地处丘陵地带,经济发展尚好,读书经商者多,是较早开发的村落之一。四平戏于清初传入该村。至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闽举行反清复明活动,在其未叛之前,其军队与戏子散布于各地。据清初海外散人《榕城纪闻》“顺治辛丑十八年七月”条记载:“王带戏子十余班,终日在南门石塔演唱,榜称“靖藩”。看者索银三分。”而至康熙元年(1662),其所蓄戏班、戏子更多,还于福州龙山巷安排“打花鼓人住”,其“打花鼓亦千人”。于此同时,耿兵也驻扎于屏南龙岗寨,其寨主即漈头村人张良瑞,由此耿军中的四平戏、杖头木偶戏、花鼓戏也传入屏南漈头等地。至康熙八年“耿变”失败,其艺人逃亡民间,为了生存而改用福州地区方言演唱,平讲戏即肇始于这一时期。
漈头平讲戏著名艺人张志慎出生于明末崇祯庚辰年(1640),卒于清康熙丁酉年(1717)。于清康熙九年(1671),漈头上村因遭耿变而一度衰落,他举家迁漈头下村定居,成为漈头下村之开基祖。据张氏宗族世代相传,张志慎为平讲戏一代宗师,他于20岁才从艺,由于识文懂字,声色具佳,于平讲班中演小旦,三十岁时成名,曾红遍屏南、古田各地。由于张志慎的影响,平讲戏成为漈头张姓宗族的戏剧,一直在村族中传承,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艺人。如乾隆年间漈头村乡绅张旭偃(1733—1802)即在家中创办平讲班,培养了一批平讲戏优秀艺人。屏南九洋谢厝村,于清乾隆十年(1746)也办起平讲班。屏南龙源村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即有平讲班,在该宗族的一卷《交头簿》上,不仅记载两箱三十件古戏装数目清单,而且还注明“嘉庆丙寅十一年”之年号。该村古戏衣中,有的还注有年代及赠送人名字,如一件乌蟒和一件女宫装上领还书写“吉祥庆”之戏班名称。
    清中后叶,屏南平讲戏一度走向繁盛。全县130多个村创办平讲班,平讲戏艺人多达数千之众,成为当地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这一时期在屏南代溪九洋村还出现享誉闽东北号称“平讲一”的“一衡班”。清末到民国期间,平讲受乱弹、闽剧的影响渐渐走向衰落。解放后,特别是1978年,平讲戏得到恢复,全县复办平讲班达30多个。但是由于平讲戏自身原因及社会文化多样性冲击等因素,平讲戏再度失去市场,1985年冬,福建范围内最后一个平讲戏班“屏南四坪平讲班”也在困境中解散,自此,平讲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走向了衰亡。
   2001年以来,屏南县注重地方戏抢救与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重新组建了屏南际头平讲戏班、屏南龙源平讲戏班、屏南安溪平讲杖头木偶戏班等民间业余剧团,平讲戏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