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去的民间布艺
2015-06-11 11:31:05 陆和寿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不久前,笔者认识一位回乡省亲的马来西亚侨胞,临走前,他要买一双虎头鞋回去送给孙子。为此,几位朋友为他上街四处打听,逛遍了屏南县城大小20多家的童装、鞋帽店,最后,在河滨一家不起眼的绣花店里找到了这种久违的手工制作的虎头鞋。老华侨如获珍宝地捧着鞋,深情地对笔者说,他那同辈人都是穿着虎头鞋长大的。
虎头鞋用布料制作,鞋头上绣缝着一只憨态可鞠的虎崽头,在民俗观念中具有护生避邪作用。虎头鞋是民间布艺的一个产品。所谓的布艺,就是以布为原料,集剪纸、绘画、刺绣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品是民间劳动妇女用来装点服饰、美化生产、抒发情感的实用品。
布艺历史悠久,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它不仅具有实用性,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以及男女定情的礼品。在屏南,最常见的布艺品有虎头鞋、虎头帽、肚兜、围嘴、背褡、八卦以及香包、荷包等,布艺品绣制的图案和造型基本上保留着原始艺术图腾。如龙、凤、虎、狮、猫以及石榴、莲花、瓜果、花草等,这些无不包含着人们祛灾避邪、繁衍、护生、延寿、祈福的愿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屏南农村家庭妇女几乎人人都会一手布艺,正如那位侨胞所言,每家孩子都是穿戴着虎头鞋、虎头帽长大的。后来,由于皮革、塑胶制品的大量上市,以布为原料的手工制品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据河滨绣花店老板介绍,屏南县城原有两家经营布艺店,由于布艺品实用性能逐渐减弱,且靠手工制作成本高,利润小,所以就不经营了。目前,他经营的绣花店,手工制作品只占一小部分,多数是机制品。况且,能做布艺品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大娘、老奶奶,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艺品也就越来越少了。
经老板介绍,笔者走访了一位会制作布艺品的大娘,姓吴名阿平,今年恰好60岁,这在老艺人当中算较年轻的一个。吴阿平开着一间食杂店,走进她的店铺,在柜台旁便可看到一只专供做针线活的鞋笼。可以看出,吴大娘是个闲不住的人,她是利用生意清淡的时间做针线活的。吴大娘介绍说:她在当闺女时便跟母亲学会了布艺,布艺品制作有4个步骤,即设计造型、剪裁、绣花及缝制点缀件。这里面包含着构图、剪纸、绘画、刺绣等基本功,所以,要做成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布艺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当笔者问她一天能做几双鞋,一双鞋卖多少钱时,吴大娘笑着解释道,并非靠这活挣钱主要是从小就喜欢做这些娃娃的穿戴品,也不是整天做这活,只是瞅空做一点,有时一天做一只,有时两天做一只。一双只卖15元钱,如果是为了卖钱,谁会去做呢?话语间流露着吴大娘对布艺的执着和偏爱。据了解,布艺品原先并不作为商品,除了自家穿用外,就是遇到亲友生、婚时作为礼品赠送。在笔者的请求下,吴大娘端出她平常所做的布艺品,有虎头鞋、虎头帽、围嘴、背褡、肚兜、鞋垫等,真是琳琅满目,五彩滨纷。如此花色品种繁多的布艺品出自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之手令人惊讶,甚至让人难以理解。
吴大娘说,她这些布艺品的造型与所用符号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祖辈传下来的,再一个就是自己琢磨与想象出来的。吴大娘的一番话道出了民间所有的艺术品都是这样一代代承传、创造而来的事实。令吴大娘欣慰的是,仍有许多人向她订做虎头鞋一类的布艺品,但又令她遗憾的是年轻的姑娘已不学做布艺,包括她自己的女儿。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布艺,虽然因其特性已难再进入千家万户,然而,它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依然在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频频出现,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