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屏南平讲戏的特点
2015-06-09 10:32:46 佚名 来源:屏南县文化体育局  责任编辑:admin  

 

         屏南县文化体育局消息 屏南平讲戏,自清中叶以来竟发展成为地方剧种的独特奇葩,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语言通俗,道白平如讲,唱词方言韵。如《马匹卜换妻》中的“老旦”白:“奴共尔老对老,赤瓜(黄瓜)合面豆;伊后生对后生,桃李结满山”。这些接近于生活的台词,观众易听易懂,适合于当时农村没有文化的农民观众需求,促进了平讲戏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扎根开花。

  二是平讲班人数少,每班只有二十多人,易于接待;“行头”少,每班只有三担服装道具,来往方便;戏资低,村民负担轻。鉴于此,边远山区常往来,大村小村都能演,适应于当时屏南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文化活动。

  三是平讲戏以俗文化面貌出现,沿着民俗之道挺进,为民俗活动编演的吉祥戏如《八仙庆贺》、《三星庆贺》、《云头送子》、《东方朔偷桃》等小戏,曾为农村每年的迎神结社活动添花加彩,而且年年演,村村演,不厌腻,成为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四是平讲戏的剧目内容适应于下层广大民众的欣赏需要。如“七双”与“八赠”等戏的内容,以抑强扶弱、除暴安良为主旋律,对千百年来迫害男女婚姻的封建制度,给予无情的揭露和痛驳,引导广大青年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因而深受广大青年观众的欢迎。

  五是依靠群众力量办班,按地方风俗,平讲班可以发动“戏迷”为平讲班捐款捐物,筹集资金,称为“贴掌班”,有的“戏迷”为了村里办好戏班,竟捐出干谷三五担,以及香纸、鸡鸭、酒菜等物资。同时,为了鼓励子弟认真学戏,“戏迷”们还分别赠送“戏角”(演员)的衣服、被帐、鞋袜、毛巾和雨伞等日用品。而“戏角”又不计报酬,大大地减轻了办班的经济负担。

  六是平讲班多为业余性质,其“戏角”是一村一族的农民子弟组成,一贯坚持农闲演出农忙耕种,不误生产,符合农村农民的文化活动规律,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以上几点是屏南平讲戏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